close
8強 瑪法達 母鹿報仇 幸福水漾 戲水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管教多點愛,大腦不受傷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如果從小遭受不當的對待,大腦神經元的發育會受到影響,造成人格和心智的損傷。「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多一些正面的經驗,他的未來相對就美好一些。 歲末,一位偏遠地區的校長邀請推動閱讀團隊的老師去他家吃正宗的客家鹹湯圓。我們一群人很興奮的踏進現在已很少見的古老三合院。一位女老師一眼看到掛在樑上的繩索套環就立刻臉色發白,身體發抖,腳不能站,好像要暈倒的樣子,我們急忙扶她坐下。校長解釋說他母親在晒臘肉,因為家裡有貓,所以用繩子將竹竿懸高,以免貓偷吃。今天有客人來,故將臘肉收起,但繩索的套環仍留著,等我們走了,再把臘肉掛上。這是非常合理的解釋,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這老師一看到繩子便兩眼發直,好像受了雷擊一般。童年的傷痛很難磨滅過了好一會,這位老師才能開口說話,原來她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家中來了很多親戚,她的母親在嚎啕大哭,爸爸躺在上,棉被蒙著頭,但是長滿厚繭的腳露在外頭,樑上掛著就是跟今天一樣的繩索套環。她說,台灣曾經有一陣子香菇價錢很好,父親便改行種香菇,向農會貸款買了部烘香菇機。想不到政府突然宣布開放香菇進口,使台灣本地的香菇價錢一落千丈,種的香菇沒人買,貸款錢還不出來,她父親恥於被人討債,便自殺了。她沒有想到過了三十年,還會有這麼強烈情緒的反應。情緒打擊容易被喚起我們聽了都默然,有過這種經驗的人怎麼可能忘掉呢?這使我想到,父母對孩子真是要善盡保護的責任,不可讓他在童年受到強烈的情緒打擊。看到日本有年輕的父母把孩子放在車站的置物箱中,自己去吃宵夜,美國也有拋下幼齡孩子自己坐飛機去非洲會網友的事,真是令人憤慨,這種行為對孩子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痕。情緒是個強烈的記憶提取線索,童年的不幸經驗會深烙在孩子腦中,時間過去後,這個烙印上面蓋滿了灰塵,乍看之下,好像不存在了,但是把灰塵一吹掉,烙痕立刻出現,像那位女老師一樣。受虐,大腦結構變萎縮最近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看到了童年的受虐不只是烙下痕跡,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從哈佛、耶魯及加州大學的實驗中,都看到受虐兒大腦裡管記憶的海馬迴比一般人小,連接兩個腦半球的胼體(這是百萬以上的纖維束,負責兩個腦半球的溝通)比別人薄,連小腦皮質的血流量都比別人少。這裡所謂的受虐不只是身體上的責打,還包括語言上的羞辱、諷刺及「忽略」——即不理會這個孩子,對他視而不見,或排斥他。這些後果原是我們大人沒有想到的,我們不知道後天的經驗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在實驗上,若是把小猴子一出生就與猴王關在一起,才關6個月,跟控制組比起來,牠的神經就顯著地萎縮了,因為猴子是階層性的社會,猴王可以任意毆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動輒得咎。後來實驗者又用老鼠來做。這些老鼠比猴子幸運,並不曾受人打罵,只是一天6小時,給牠套上網袋,限制牠身體的活動,但是頭是露在外面,可以吃東西的。想不到,吃喝隨意,只是不准動,也會影響神經的發育,跟控制組比起來,神經的突觸及樹狀突都萎縮很多。可見心靈上不自由的感覺就可以影響神經元的發育?A而且連心智不是這麼發達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說人類了。難怪有「不自由,勿寧死」的話。很多大人每天跟孩子說話,開口閉口都是「不准…」時,恐怕也會有同樣的後果。為孩子好,管教需要愛很多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氣去管教他,但是不當的管教,如威脅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就不愛你」,反效果更大。研究已發現,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沒有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有憤世嫉俗的思想、悲觀的人格,對社會是一種負擔。以前聽人家說「快樂的孩子才會有快樂的國民」都覺得是俗不可耐的老套,現在在大腦中看到「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的正回饋迴路後,我們對孩子的責罵真的要謹慎了,若是希望他長大成為健康快樂、有用的人,我們在孩子的童年就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家;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要件,請所有的大人都多關心一下你週邊的孩子。一個心智的啟發不能用錢去衡量,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幫助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以後會改變了世界。 培養中文力,跟著閱讀列車出發文??嶼?D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國內提倡閱讀多年,但是近日的國際閱讀素養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不算會閱讀,特別是讀出字裡行間的推論。向來就懂得和孩子一起共讀的你,要如何掌握語文發展和學習的特性,正確地培養孩子的中文力? 從70年代起,信誼基金會帶頭在台灣提倡「親子共讀」的觀念,鼓勵爸媽陪伴孩子閱讀,讓圖畫書伴隨爸媽的聲音變得更有溫度、更有滋味。30年來,信誼陸續推動了幾項重要觀念和作法,包括:呼籲尊重幼兒讀好書的權利、推廣「多元閱讀」的概念,期盼透過不同的閱讀形式及更多元的內容,擴展孩子的閱讀經驗、享受閱讀的樂趣,從2000年起,更提倡「適齡讀好書」的概念,並走入「分齡」的出版與閱讀推廣。3?8歲學會閱讀基本能力0?3歲講求的是親子共讀,先讓寶寶親近書本、愛上書本,做一個小小愛書人;3歲以上就可以很有計畫性地選擇好故事培養孩子的中文力。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柯華葳指出:「閱讀是要學習的。」依據美國哈佛大學學者J. 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小學三年級以前要學會閱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識字、辨識文體、因果推理等。四年級開始,要漸漸透過閱讀學習知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閱讀素養評比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對象,來檢視是否已啟動透過閱讀而學習的能力。如果離這個能力還有差距,就要進一步探討先前的基本能力是否足夠,萬一不足,盡快加強還來得及。家庭環境最能影響閱讀成就「但是,基本能力的形成需要家庭同心協力。」柯華葳強調。孩子在3?8歲(學齡前到小學三年級)是學習閱讀的關鍵期。根據國際閱讀協會的報導,與學童閱讀成就最有關係的環境條件是「在家中的閱讀」情況——當家中成人常常閱讀、喜歡閱讀,且家中有相當的藏書量使孩子從小就接觸閱讀,長大也常常並喜歡閱讀,這些都會促成孩子閱讀的技巧和學習表現。閱讀的基本功大略可以分成「音」、「義」、「法」和「用」。一開始是以音對應字,形成「一字一音」的概念;漸漸分辨同音字,進而知道詞彙的用法,懂得語法和文體,並能恰當地使用所學到的「音」、「義」、「法」。示範與練習,提供好學習信誼基金會除了多年前已發展一套適合7?9歲的《兒童閱讀列車》,近日又從語文發展與學習角度,邀請柯華葳教授擔任監製,推出信誼《寶寶閱讀列車》和《幼幼閱讀列車》,考慮年齡,依明顯的「音」、「義」、「法」、「用」語文特色,為3?5歲和5?7歲孩子在既有的出版物中挑選好書,搭配有經驗的老師提供導讀和語文活動(練習),希望幫助幼兒透過閱讀,不但學「語文」、學「內容」,也學到閱讀的方法。 柯華葳認為:「學語文關鍵在環境中要『有示範』與『有練習』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語文能力低,顯見是語文環境不佳。因此,出版好的讀物很必要的,它兼具雙重作用:「示範」與提供有「方法」的練習。柯華葳指出,3?5歲特重語音的學習,包括韻和狀聲字詞,幫助幼兒熟悉字與音的關係。5?7歲則加強複雜的描述,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字詞和語法。自然與社會人文知識也要均衡。親子閱讀後,透過對談或遊戲,自然而然地增加「重點」重複出現的機會,也就達到練習的目的了,不過,要提醒爸媽,閱讀第一,練習其次,不要本末倒置,孩子才會有興趣一讀再讀喔!《信誼閱讀列車》分寶寶閱讀列車(3-5歲)、幼幼閱讀列車(5-7歲)和兒童閱讀列車(7- 9歲)三個階段,除了嚴選精製的圖書和音樂故事CD,還請專業的教師團隊設計語文活動,幫助孩子學習掌握閱讀的重點,增進中文各方面的能力,包含音感、語感、閱讀、寫作等,並讓孩子透過這些活動來活用詞彙,感受語言的實用與美好。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zgbeeancifee 的頭像
    wzgbeeancifee

    wzgbeeancifee的部落格

    wzgbeeancif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